协会历史

协会历史

p>1984年春,我应邀出席了在柏林召开的德国病理学会年会,会议期间突有一位当时我并不认识的来自德国柏林大学的著名外科学家海姆老教授(Prof. Heim),约我面谈。他在谈话中主要说明,他拟在德国建立一个医学组织,目的是与我国医学界交流,并协助我国的医生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问我是否同意和予以帮助。我当即满口答应,他又说我对德国医学界的情况比较了解,希望我能推荐这个协会的主席人选。我随即提出希望他本人能担任此协会的主席。但他说自己年岁已高,以另选他人为宜。我于是又提名海德堡大学外科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及该校与我校的合作代表盖尔哈德教授(Prof. Paul Gerhard),他立即表示同意,并称拟在近期召开会议,商谈成立此组织的建议。

在1984年的6月上旬,Heim教授又与我电话联系说,他拟在/SPAN>6月26日在科隆市召开上述会议,并邀我参加,我立即接受,并于是日协同盖尔哈德教授前往科隆出席会议。记得当时出席会议的有近百人,包括许多年长的德国医生和数位青年德国医学生。会上,Heim教授报告了成立“德中医学协会”的设想和建议,并有数位德国老医生放映了他们早年在中国工作时的录影,其中有摄于当年广州疫病流行中许多倒毙于街头的病死者的情景,看后令人不禁毛骨悚然。他们因而提出,有义务和必要协助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等等,故与会者一致同意成立此组织。我在发言中,除感谢他们的好意外,也顺带说明了录影中所呈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早年出现在中国的情况,如今则早已今非昔比,但成立这一组织,以促进中德两国的医学交流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故表示完全同意,并表示回国后将联系我国医务工作者,组织成立相应的医学协会,与他们携手合作。

接着,会上就随即决议成立了中德医学协会(Deutsch-Chinesische Gesellschaft für Medizin, DCGM),并推举盖尔哈德教授为该协会主席,温树德教授(Prof. P. Unschuld)与侯朴克教授(Prof. W.-W. Höpker)为副主席,胡琴罗伊特教授(Prof. Hutschenreuter)为秘书长,联邦医师公会主席菲尔马博士(Dr. Vilmar)为司库。会上还选我为副主席,我当即婉言谢辞,并保证回国后立即筹措成立相应的伙伴协会,即中德医学协会(Chines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Medizin,CDGM),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为慎重起见,我又将此事电告裘法祖教授征求意见,他欣然同意。我回到北京后立即去卫生部拜访崔月犁部长,向他汇报了上述情况,并建议成立中德医学协会,以促进中德医学交流。他当即表示同意,并嘱我回校后立即将此事以书面形式报请卫生部批示,他会立即批复同意。我遵命照办后立即获得批准,经过筹备,中德医学协会乃于同年(1984年)11月20日在当时的武汉医学院成立,并选举了裘法祖教授为理事长。此后,又在湖北(武汉)、北京、上海、江苏(南京)、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河北(唐山)、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省市先后成立了12个分会。并于1986年10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中德、德中医学协会联合年会。从此以后每年分别在德国与中国轮流召开联合年会各一次(在我国上海、南京、唐山、广州、北京、成都、西安、杭州,在德国慕尼黑(München)、明斯特(Munster)、汉堡(Hamburg)、乌尔姆(Ulm)、柏林(Berlin)、吕贝克(Lübeck)、海德堡(Heidelberg)、雷根斯堡(Regensburg)、耶那(Jena)、埃森 (Essen), 直至目前。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合作三十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德医学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已成功举办了32届德中-中德医学协会联合年会;成立了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和中德临床药物试验中心;建立了中德医学协会武汉-汉堡血管医学交流项目;签署关于“关于发展中国创伤救治网络及创伤数据库的谅解备忘录”;推动中德友好医院顺利挂牌;积极促成德国高层政要来访;定期接受德国医学生来华实习;疫情期间双方共同进行多场视频交流会,分享抗疫经验。

2006年4月经与德方协商,决定于今年5月结合我院建院100周年庆典,在武汉或北京召开第20次联合年会。

中德医学协会顾问
武忠弼教授
2006年6月